1928年7月,蒋介石带领北伐军进驻北京,他的军事生涯达到了顶峰。
这时候,大家发现蒋介石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。以前他还稍微有点谦虚,但到了北京之后,他就变得非常骄傲自大,喜欢自己做主,不太听别人的建议了。
在处理东北事务时,蒋介石的这一转变表现得非常明显。
那时候,国民党里的许多将领都想用武力解决东北的问题,但蒋介石更想稳固自己的地位,所以并不想对在东北待了好几年的奉军采取行动。
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,蒋介石又一次采取了迂回策略,向中央执行委员会递交了辞职信。
中央委员会自然不会同意蒋介石辞职,毕竟那些军阀虽然表面上听从国民政府的指挥,但实际上这只是因为力量对比悬殊而做出的妥协。
他们需要依靠蒋介石来维持局面,这让他变得无所畏惧,利用手里的军队,迅速掌握了政权的控制权。
1928年10月,国民党中央最高政府机构改名为国民政府,成为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和最高行政机关。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,同时将南京定为首都。
当初虽然已经占领北京,但蒋介石把首都设在南京,主要是因为南京地理位置优越,战略意义重大。而且,南京有很多历史文化和教育资源,有利于国民政府的统治和文化发展。
1947年,担任中央新闻社社长40年的萧冬竹,讲述了蒋介石选定南京作为首都的四个原因。
致敬孙中山先生
孙中山先生去世后,蒋介石常常说自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正当接班人,虽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,但由于他掌握了权力,也就有了美化自己的条件。
不管什么时候,胜利者总是说了算的。
在1911年的10月10日,武昌发生了重要的起义,各地很快跟着响应。孙中山先生听到消息后,从美国赶回,并在年底被大家选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。
1912年1月1日,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,南京也因此成为革命者心中的圣地。蒋介石一直自视为孙中山的继承人,所以在北伐胜利、实现了名义上的国家统一后,他必须要向孙中山表达敬意。
给共产主义者施加压力
在蒋介石家的大规模北伐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,南方的共产党人在江西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基地。
自从蒋介石年轻时去过苏联,回国后他就把共产主义视为妨碍他集权统治的因素,经常在党内及向孙中山传达共产主义的威胁论调。
孙中山觉得革命要汇聚所有力量,因此提出了与俄国合作,联合共产党,支持农民和工人的政策。
蒋介石当然不敢公开违背孙中山的意愿,但孙中山去世后,他就不再掩饰自己的反动想法了。如果选择把首都设在北平,那么他对江西的控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。
靠近国家的金融心脏区域
蒋介石对上海有着深厚的情感,这和他的早年经历密切相关。
南京靠近上海,这让南京能够更好地利用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。不过,蒋介石没有选择上海作为首都,主要是因为上海的外国势力错综复杂,不适合做为首都。
蒋介石觉得,只要把南京和上海紧紧联系在一起,就能让自己在国际上露面的机会增多。
毕竟他那时已经是名义上的国民政府主席,成为了中华民国的领导人,在国际上亮相,这也是一种变相的独裁手段。
当时,蒋介石觉得北平因为长期作为封建王朝的皇宫所在地,充满了陈旧的气息,不适合作为首都,也不利于对外展现自己的形象。
北伐的士兵大多来自南方,心里不太愿意留在北方生活。毕竟,人们都习惯待在熟悉的地方,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种想法。
当然,不只是将士们这样想,就连蒋介石自己也抱有这样的想法。
蒋介石是浙江奉化的人,每当他在官场遇到困难,就会回老家待一阵子。他几次从政坛退下来,基本上都遵循了这个习惯。
在蒋介紳被逼离开大陆之前,局势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,但他还是抽空回到了奉化待了几个月。
蒋介石晚年时一直希望能葬回老家,所以他去世后并没有正式下葬,只是暂时安放在了台湾的慈湖,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。
1928年年末,张学良宣布东北改旗易帜,奉天总部换上了国民政府的旗帜,并公开表示效忠国民政府。
此时,蒋介石终于可以对外宣称,在他的领导下,“统一”了中国。不过,这只是一个假象。
蒋介石用传统的手段暂时压服了各路军阀,但并未彻底征服他们。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之争从未停止过。
参考书籍:《蒋介石传》、《揭开蒋介石的真实面纱》等。
(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)
尚竞配资-炒股怎么配杠杆-正规的配资公司-配资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