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0年前,吉林这片沃土曾是全国海岸线最绵长的省份。
从珲春出发,不用半天工夫就能走到日本海边,那时的吉林人随时都能闻到海风的气息。
谁能想到风云突变,曾经的临海大省转眼就成了被陆地包围的内陆省份,两个出海口都没能保住。
如今看到乌克兰在黑海沿岸的处境,是不是感觉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?
1858年春天,黑龙江将军奕山在瑷珲城里如坐针毡,俄国人的军舰就在城外虎视眈眈。
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,东南沿海还有英法联军的威胁,大清朝廷早就焦头烂额。
俄国总督穆拉维约夫这个老谋深算的家伙,带着军队以"调停"之名行威胁之实。
面对枪炮的威逼,孤立无援的奕山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。
《瑷珲条约》的墨迹未干,6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中国版图。
1860年签订的《北京条约》进一步将乌苏里江以东近4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划归俄国。
短短数年间,中国失去的领土面积总和已突破百万平方公里大关,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埃及整个国家的国土面积。
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,2022年2月24日,俄罗斯再次展现了其扩张主义的传统。
当时乌克兰国内政局动荡,西方各国正疲于应对疫情带来的各种后续影响,普京政权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战略机遇期。
克里米亚半岛首当其冲,随后乌东地区的四个州相继被控制,这种蚕食策略与19世纪中叶的手法简直如出一辙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俄罗斯每次行动都打着"保护当地居民"的旗号,这种说辞历经一个半世纪竟毫无新意。
纵观历史,俄罗斯在领土扩张方面始终奉行"避强欺弱"的原则,这一民族特性延续至今未曾改变。
以吉林省为例,历史上东北地区曾拥有极其丰富的海岸线资源。
仅外东北地区就分布着长达12000公里的海岸线,再加上辽宁段的2900公里,当时东北地区的海岸线总长令人惊叹。
如今中国全国的海岸线总计不过18000余公里,而昔日的东北一隅就占据了其中的主要部分。
这种地理优势意味着东北地区原本可以直通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,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绝佳的物流条件。
松花江与黑龙江组成的天然水系网络,原本可以畅通无阻地将货物运往太平洋沿岸。
正是沙俄的侵略行径,彻底斩断了这条维系东北经济发展的水上动脉。
"海参崴"这个地名朴实无华,其满语原意直译为"靠近海岸的渔村聚落"。俄罗斯人将其更名为"符拉迪沃斯托克",这个名称蕴含着"掌控东方"的强烈政治寓意,帝国的扩张意图可谓昭然若揭。
珲春与海参崴之间仅相隔15公里,这段距离步行即可轻松抵达。然而正是这短短的十几公里,却因政治因素变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。俄罗斯当局刻意制造这种"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"的地缘格局,使得人们能够望见海洋却无法真正触及。
这种地缘政治手段堪称精妙绝伦。
当前乌克兰面临的困境与此如出一辙。赫尔松、敖德萨等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正遭受俄军的严密封锁。倘若这些战略要地全部失守,乌克兰将被彻底剥夺出海口,沦为一个完全的内陆国家。
原本通过海运出口的农产品等物资届时将被迫转为陆路运输。这不仅会导致运输成本呈几何级数增长,更意味着乌克兰必须仰赖邻国的过境许可。经济命脉被他人掌控的后果,远比丢失几座普通城市带来的影响更为致命。
俄罗斯的战略决策者深谙此道:掌控关键海上通道的战略价值,远超过单纯占领内陆城市的军事意义。
1900年盛夏时节,沙皇俄国调集了规模庞大的远征军,共计16万全副武装的士兵侵入中国东北地区。
就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的同时,俄国军队采取了独立行动,秘密部署兵力全面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。
在短短三十天之内,包括哈尔滨、齐齐哈尔、吉林和沈阳在内的东北主要城市相继沦陷,俄军迅速完成了对这片广袤区域的军事占领。
这片被侵占的土地面积惊人,达到110万平方公里之巨,相当于三个德意志帝国的领土总和。
在黑龙江沿岸的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地区,俄军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,超过七千名无辜中国平民惨遭杀害,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战争行为的范畴。
这种系统性的暴力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有计划的种族清洗行动,其目的在于通过人口置换来实现对占领区的永久控制。
沙俄的扩张策略可以追溯到《瑷珲条约》时期,他们先是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法律依据,继而通过军事手段强化实际控制。
这种步步为营的扩张方式,将分散的据点逐渐连接成线,最终形成完整的控制面,从而实现了对外东北地区的全面吞并。
观察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和2022年乌东四州局势,不难发现俄罗斯仍在沿用这一套扩张模式。
克里米亚半岛由于地理上的孤立性,需要建立与本土的陆路连接来确保其战略安全。
正是基于这种考虑,俄罗斯策划了乌东四州的所谓"公投",通过控制这四个州形成连续的陆地走廊。
控制敖德萨将成为俄罗斯的下一个战略目标,这个重要港口的得失将决定乌克兰南部整个海岸线的归属。
这盘棋局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实在令人叹服,走一步棋便已预见到后面三步的走势。
在东欧小国摩尔多瓦境内,存在着一个名为德涅斯特河左岸的特殊区域,这个仅有5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,却驻扎着1700名俄罗斯士兵。
令人惊讶的是,俄军在此地驻守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十余载,始终未曾撤离。
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军事存在,实则犹如一枚埋藏已久的战略棋子,随时可能引爆地区局势。
当2022年俄乌战事爆发之际,这个地区的战略价值骤然凸显——它犹如一把抵在乌克兰西部的利剑,让北约组织在其东南翼的部署不得不倍加谨慎。
回溯2006年该地区举行的全民公投,高达97%的选民表达了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意愿。如此惊人的支持率绝非人为操纵所能达成,而是当地民众发自内心的选择。
数十年来,俄罗斯通过文化渗透和经济扶持的双重手段,在这个地区建立了远超军事占领所能达到的影响力。
在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,至今仍矗立着穆拉维约夫的纪念雕像,更值得注意的是,2006年版的5000卢布纸币上也曾印有这位历史人物的肖像。
一个在历史上以扩张著称的人物被尊为民族英雄,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民族心理?
这种对领土扩张的执着追求,似乎已经深深植根于俄罗斯民族的集体意识之中。
历史上,外东北地区曾是俄罗斯向东方扩张的重要跳板,如今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同样扮演着类似的战略角色。
虽然这些战略支点的地理面积都不大,但在俄罗斯的全球战略版图上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这种着眼长远的战略布局艺术,俄罗斯人已经潜心研习并实践了数个世纪之久。
纵观俄罗斯数百年历史进程,从沙皇时期的彼得大帝到当代领导人普京,从军事统帅穆拉维约夫到现今的各级将领,其核心诉求始终如一——扩张领土版图、延伸势力辐射范围、强化战略安全屏障。
当苏联政权土崩瓦解之际,尽管被迫放弃了对中亚诸国、波罗的海沿岸以及东欧地区的控制权,俄方却始终紧握远东地区不松手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其深层次的亚太战略布局——远东地区不仅是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支点,更是平衡中国与日本影响力的重要筹码。
这种战略思维同样体现在德涅斯特河沿岸、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等地区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飞地,实则暗藏玄机,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成为牵制对手的战略棋子。
值得玩味的是地名的变迁:昔日被称为海参崴的港口城市,如今被赋予"统治东方"的寓意;而珲春这座距海岸线仅15公里的边陲小城,却在历史变迁中沦为内陆城镇。这种对领土的极致掌控手法,如今正在黑海沿岸再次上演。
跨越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,虽然时代更迭、人物轮换,但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剧本却惊人地保持着连续性。这是历史的巧合轮回,还是其战略思维始终如一?这种扼制咽喉的战略手段,未来还将在哪些地区重现?
#AIGC热点大赛#
尚竞配资-炒股怎么配杠杆-正规的配资公司-配资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